职涯点津 | 智启未来:非技术背景如何叩开AI大门?查收文科转型者的深度复盘!

Body

当ChatGPT掀起对话式AI的狂潮,当Sora用视频生成重新定义创造力,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奇点上。对无数文科背景的学子而言,AI行业的星辰大海既令人心驰神往,又仿佛笼罩着一层技术壁垒的迷雾:

没有编程基础能否入局?

语言学和哲学思维如何转化为AI竞争力?

那些成功跨界的先行者,究竟做对了什么?

 

3月30日晚,中文系(珠海)研究生会顺利举办"AI与人文”人工智能专场“职涯点津”就业经验分享会。两位从逻辑学、新闻学赛道转型嘉宾,撕掉了"文科生=技术门外汉"的标签。

他们用实践证明:在AI重构人类认知疆域的时代,批判性思维、共情力与跨文化洞察力,恰恰是穿透技术表象、触及行业本质的稀缺利器。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足迹,探秘非技术背景者的"破壁法则"。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次分享会的精彩内容~

 

一、辛华剑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逻辑学专业。学长在本科期间即展现出卓越的实践能力,萌生深耕AI行业的决心:大二下学期,他开始在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担任研究助理,积累了两年实验室经验;随后进入DeepSeek实习,期间作为核心开发者主导了DeepSeek-Prover系列模型的研发,并成为DeepSeek-Prover-V1.5论文的第一作者。

目前他为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方向一年级博士生,专注于大模型在数学定理证明领域的创新应用,并在字节跳动豆包团队继续其AI研究实习。

值得一提的是,本科期间他积极搭建校园协作平台,创建并维护多个非盈利交流社群,便利同学学习生活,展现出他在技术社区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感。

AI技巧、经验分享

1、AI产品解析

人工智能近几年有一些比较关键性的进展、方法和技术上的突破,比如上下文学习能力、指令微调、思维链、自一性/多数投票等。大语言模型的比较和编写足够好的prompt也是使用中很重要的事。

2、AI产品分享

具体的使用上学长分享了当前国内头部的人工智能产品,如DeepSeek、豆包、Kimi、智谱清言等,他鼓励同学们探索这些平台的不同功能,并让它们成为日常工作学习的“小助手”。学长强调,通过横向对比这些AI产品的差异化特点,不仅能深入了解大模型的技术边界,还能培养AI时代的核心技能——如何与智能工具高效协作。与此同时,他鼓励大家不要局限于简单使用,更要探索创新性的应用场景,比如将多个AI工具组合使用,或者针对特定需求开发个性化的AI工作流。

3、职业建议

对于文科背景但希望进入AI行业的同学来说,即使没有技术基础,仍然有多条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

首先,数据标注是一个低门槛但重要的切入口。许多AI公司需要大量人工标注的数据来训练和优化模型,例如图像分类、文本标注、语音转写等。这类岗位通常对编程能力要求不高,适合刚入行的新人。可以通过各大招聘软件搜索“数据标注”“AI标注员”等岗位,了解具体要求并积累行业经验。

另外,AI产品经理或AI产品运营是文科生的理想选择。在大厂,AI产品经理需要理解用户需求,协调技术、设计、市场团队,推动AI产品的落地。而在初创公司,你可能有机会从0到1参与一个AI产品的开发,比如打造一个AI Agent(智能体)、AI客服、个性化推荐系统等,两类企业都是不错的选择。这类职位不要求你亲自写代码,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理解力、产品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

学长也补充道,AI Agent(智能体) 是目前最接近落地的AI应用方向之一,它的技术难度适中,适合文科背景的同学切入。

问答指导

Q1:AI 行业瞬息万变,对于已经有一定实操经验,想持续深耕的大学生,您认为未来 1-2 年内,哪些细分领域最具发展潜力和就业机会?

算法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需求,Agent是比较接近于实际落地的一个方面,比如Agent 方面的数据岗位。算法岗位以及产品的岗位可能都会比其他的经典的领域来说,会更加有前景。

 

二、周方婷

本科主修新媒体与传播学,接触数据分析后对AI领域很感兴趣。后通过系统性自学成功转型为AI算法工程师,至今已积累三年行业经验。

在技术实践方面,曾主导开发面向销售场景的AI智能平台课程,并为企业客户设计AI知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同时跨界金融科技领域,在六个月的金融产品经理任职期间,完整主导了一款金融APP从需求分析到产品上线的全流程开发。

此外,作为AI科技领域的持续观察者与传播者,她长期以线上成员身份参与知名AI科技自媒体的内容创作与行业研讨,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

AI技巧、经验分享

1、“为什么要学AI?”

AI属于新兴的行业,机会多,只要愿意去尝试,就有可能做出自己的贡献;AI时代阅读、写作、思考以及清晰地表达是极其重要的,这正是中文人所擅长的。实际上,文科教育赋予的核心素养在技术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素养包括但不限于强大的信息搜集、整合和分析能力、出色的文字表达和沟通能力、深刻的理解力和同情心、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快速学习与适应能力等等。所以不要给自己设限,学中文的人也可以在产品界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如何学AI?”

  • 网上找教程了解Python和基础的语法逻辑。

  • 亲自动手去尝试一次深度学习。

  • arXiv和GitHub上找论文代码,一步一步去解析代码和阅读论文。

3、AI产品分享

  • AI能在不同领域和场景进行实际使用,如AI辅助学习知识,AI搜索、PPT、生图、翻译、编程、广告、播客、恋爱、音乐等。

  • 了解、学习AI可以参考一些博主和资讯渠道。

问答指导

Q1:AI 工具是否能够在游戏制作的音乐、美术方面帮助我们制作代码,或者说直接完成一个网站游戏APP等的开发?

  • 游戏音乐是可以的,但自己要有一定的文案策划能力和讲故事能力,并且要花很多的时间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它做调整。

  • 如果想进入这个行业的话,可以通过AI的东西补自己的短板,然后做出作品去让更多人看到,这样进入到这个行业就会非常的容易了。对于找工作来说,有自己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Q2:学姐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实现这样一个跨界转行的吗?

文科思维在工作上是有帮助的,真正地去进行一个AI的系统性的学习,要先掌握代码和数学两个基础知识,然后去学算法再去做项目,这四个步骤缺一不可,可能要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三、分享会感想

这场分享让我对AI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我总觉得AI与中文人距离遥远且彼此竞争,但学长学姐的分享让我明白,文科背景反而能成为与AI共谋发展的独特优势。学姐分享的学习路径让我知道,我们文科生也能通过不少方式掌握AI;学长提到的数据标注、Agent这些岗位,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入行方向。就像学长所说,会精准描述需求、善用AI辅助创作的人,能在智能化浪潮中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保持开放学习心态,持续提升语言表达力和审美鉴赏力,善于将单一创作转变为更高效的人机协作模式,中文人一定能在AI时代走得更稳更远。

——24级研究生 刘佳欣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文科领域面临转型的挑战。上周我系举办的讲座恰逢其时,两位具有文科背景的AI从业者,用跨界经验为中文系学子注入一剂强心针。讲座内容涵盖范围极广,学长姐们不仅介绍了AI行业实用工具,还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编写有效的prompt,让我明白原来简单的指令优化就能大幅提升AI的输出质量。还有用AI生成图片和制作PPT的技巧更是令我大开眼界,这些技能直接提升了我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两位主讲人用转型经历印证,迅猛发展的AI不应成为文科生的“替代焦虑”,而应该是拓展人文价值的数字杠杆。我意识到,在AI风起云涌的时代,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既要保持人文素养的优势,也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才能成长为一名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2级本科生 陈昱霏

在两位前辈的分享中,我对AI浪潮的理性脉络与人文温度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在实际工作中早已深切感受到AI为效率赋能的魅力,但并不会系统使用不同类型的大模型,对指令的编写也处在摸索阶段,本次学习后,我学到如何比对各大模型优劣,遵循AI运转逻辑更有效地编写指令,收获满满。此外,对方婷学姐所言,AI时代的人文之用也感触颇深,未来也会着力提升自己“讲好故事”的能力。

——22级本科生 张静怡

这一期的职涯点津让我收获颇丰。AI浪潮席卷社会,此前常常能听到诸如文科生更加容易被AI替代的声音,但拥有文科背景而能跻身AI行业的学长学姐又提供了另外的视角:文科生也可以让AI工具为己所用,赋能创意,发挥所长。因此面对前沿科技,首先当破除恐惧,直面新事物,保持开放和终身学习的心态、不断强化自身核心优势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22级本科生 杨思敏

参加本次职涯点津活动让我对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的融合有了全新认知。两位主讲人的分享不仅让我了解了较前沿的AI软件应用成果和实用价值,更意识到了文科生在AI时代的独特价值和跨学科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指出,AI时代最重要的能力大概是优质阅读、深度思考以及清晰表达——这些是文科领域的我们并不陌生的。我们不要给自己设限,应该勇于接触AI领域,让强有力的工具“为我所用”。

这场讲座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文科生学习AI的必要性,它不应是冰冷的工具崇拜,而是拓展人文研究边界的新路径。未来我也将加强对新领域的接触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新技术,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最大公约数”。

——23级本科生 李嘉曦

 

这场跨界对话,不仅展现了文科生在AI伦理治理、用户体验设计等领域的独特优势,更映射出新文科教育的深层内核——当数字技术重构人文社科的研究范式,我们正见证一场"文科觉醒":

哲学的逻辑思辨为算法注入价值准绳

社会学的田野洞察让AI产品扎根真实需求

而文学的共情力正在重塑人机交互的情感温度

 

未来已来,唯破界者先行。这场转型启示录告诉我们:与其在"文科无用论"的焦虑中徘徊,不如以新文科人才之姿,在技术洪流中搭建人文支点——以人文之眼洞察算法逻辑,以科技之翼托举人文价值。毕竟,在人与机器共舞的新纪元,最不可替代的,永远是那颗敢于突破边界的心。